前妻所生的子女叫父亲再娶的妻子做「后母」、「后妈」、「后娘」、「晚娘」、「继母」;这些子女叫做「继子女」。广东人给了「后母」一个俗称--「后底乸」(「乸/naa2」是妻子的粤方言用字)。笔者对这个叫法有两个理解,其一、「后底」本是「后抵」,有后来到来的意思,那「后底乸」就是后来到来的妻子,与原意相符;其二、「后底」由「后继」通过音变而来:
继/gai3;变调→偈/gai2;变声母→底/dai2
书面语中,「后继」可指再娶的妻子,所以「后继乸」也就是「后」母、「继」母。就这两个理解,笔者倾向后者。
以下是历来对「后继乸」的一些评价:
「晚娘面孔」--晚娘一般不会对待继子女和颜悦色,所以有人用「晚娘面孔」来比喻晚娘冷酷无情和严厉刻薄的脸色。
「春天后母面」--春天的气候阴晴冷暖无常,就像后母的脸色般时好时坏、说变就变,意味着她心情好时尚且可以,不好时就活受罪了。
「宁要乞丐妈,不要当官爹」--世间上,哪会有小孩宁取「卑贱母」,不取「尊贵爹」这回事,所以此话表示小孩极度忧虑继母将会恶劣地对待自己。
《儒林外史》第五回:「自古说:『晚娘的拳头,云裡的日头。』这孩子料想不能长大。」
「日头」指太阳。广东人也会叫白天、日间做「日头」,其中「头」读「头4-2」。「云裡的日头」就是指烈日当空。此话用上「猛烈的阳光」来比喻「晚娘的拳头」,足证晚娘「打仔」有多「狼」(狠),也就预料到孩子不可能在此形势下长大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倘使娶了个不贤的,那非但自己终身之累,就是小孩子对付晚娘,也不容易。」
不贤的晚娘,除负累一己终身外,小孩也不会好受。
如此看来,「后底乸」的形象相当负面。
旧社会中,不少「后底乸」因生怕夫家或人家说她对继子女不好或继子女不接受自己,而採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对继子女多所疼爱,纵惯姿势;对己出则多所忽略,严以厉色,这便免却人家的閒言閒语和继子女的不信任了。不过,这做法会惹来己出的不满,严重影响亲子关係,也会令兄弟姊妹间产生矛盾。表面上,各方对继子女获得这种特殊待遇而感欣慰,可这提供了一个不正常的成长环境,为其他日不成器埋下伏笔,其己出则因被忽略而意外地培养出独立能力;做法是故意还是无心,唯有当事人才知道。当然,这也不排除有人是全心全意对待继子女的,可这多在「后底乸」不育的情况下发生。时代进步,「后底乸」与继子女的关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后底乸」视继子女如己出,继子女也视对方如生母;甚至继子女可与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子女同住而毫无隔阂,这见证了一件可能有遗憾的事也可通过互让互谅而变得圆满。
无论是「叫唤」、「诱导」或者「唆使」,「打仔」或多或少对小孩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均有所损害。「分妻」即与妻分离。理论上,如妻子不贤或夫妻感情已不复存在,勉强留下,对双方都不是好事。作为当事人的好友、亲人或长辈,有见及此,或会出言「教人分妻」。这类「规劝」虽不能说值得鼓励,但不失为一个对双方都好的方案。以下是一个与「教人打仔」和「教人分妻」相关的广东谚语:
宁教人打仔,莫教人分妻
就上述观点,人们普遍不大认同谚语中所指,即不大赞成「教人打仔」,也不大同意绝不可以「教人分妻」。笔者认为有此看法是因为在诠释时把「教人打仔」和「教人分妻」看成独立事件,且没纳入时代背景的因素。
旧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家中一日不能无妻」。对子女而言,「无妻」状态相当于「无母」状态,影响至大,歌儿有得唱: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