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意,我锺意,但真正的创新(Innovation),从来不止于天马行空的意念,更需要魄力与毅力将之实践。而现今香港,正冒起不少青年人发挥所长,努力创新成果造福社会。香港文汇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香港多名获国际高度认可、约30岁出头的青年创新者,讲述他们如何将科研创意开拓转化成先进应用,以及在香港以至国家的创科大环境下争取机遇及资源,成为新一代的创新引擎,推动年轻科创人才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姜嘉轩)特区政府近年积极鼓励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国家早前亦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港澳),为年轻学者提供130万元人民币资助,协助他们开展创新研究项目。去年底获选为亚太区十大年轻创新者的干细胞科研专家、荟新科技行政总裁雷雅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大谈昔日「博士后」经历,乐见本港年轻科研人员逐渐获得重视,亦有机会申请大笔资助,开展研究事业。
雷雅萍的本科和博士都在浸大完成,其后以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参与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团队的研究工作,2013年研发出一项个人化干细胞疗法,翌年成立荟新科技有限公司,推动有关技术转化应用,有望最快在本年底公佈临床成果(见另稿)。
她在去年底获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为亚太区35岁以下的十大年轻创新者,是首批港人获此殊荣。
谈及本港年轻科研人员的发展环境,雷雅萍分享指,博士后研究员的工资普遍从1.8万元至2.9万元不等,「我一直都觉得是underpay,尤其看见同期从事其他行业的同学,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加舒适,他们那个数字(人工)我可能还要捱上好几年才有望追上,难免怀疑过自己博士毕业后是不是入错行」。
雷雅萍感叹以往跟圈中人谈及这个话题,普遍认为工作欠安全感,亦见过不少人中途转行。面对两难,雷雅萍最终选定兴趣先行,「觉得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才可放胆一点」,使她默默地坚持下来。
「博士专才库」每月3.2万津贴
看见政府近年锐意作出改善,包括推出「博士专才库」计划,为每名博士后专才提供每月最高3.2万元津贴额,她认为这是很大的鼓舞,纾缓年轻科研人员在「鱼与熊掌」之间作出取捨的局面,对科研公司而言也是一大支持。
「博士专才库」容许科技园公司、数码港培育公司或从事创科工作的租户申请资助,雷雅萍的公司亦合乎资格,她表示已作出申请,正寻求合适专才。
无持续资助 研究或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雷雅萍表示从事科研项目,人才、仪器、材料等全部都要钱,「有时即使有好的研究方向,亦难料资金可以维持多久」,尤其从事医疗产品研究,很多时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相关精准仪器动辄上百万元,对年轻学者无疑是很大负担。加上相关项目绝大多数都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交货」,若无持续性资助支持,再好的研究亦有机会胎死腹中。
地区限制框架逐步打破
不过,本港主要研究资助项目,年轻科学家申请成功机会普遍较低,「论文数目较少,少track record的情况下竞争力始终稍逊一筹,影响资助机会」。如今有国家项目指定开放予港澳地区年轻学者申请,雷雅萍表示这一方面带来更多选择,亦为香港与内地带来有更紧密合作机会,「我觉得会是一个示范,以往一些地区上的限制或框架正逐步打破,相信内地与本港学者会有更多机会交流」,这亦可作为参考,以便未来进一步开通更多资助机会。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