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30岁的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启峰,今年初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为中国地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之一。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后起之秀,当前他正积极开展以人工智能(AI)为影片上色研究。他与香港文汇报分享指,期望透过深度学习「训练」机器,使其理解在相同画面下,各事物对应黑白跟彩色的关係,实现黑白电影自动上色的图像处理应用,加快工作流程并带来更清晰逼真的画面。
先进的电影及视频图像特效,为大众娱乐带来革新性影响,而结合AI与电脑科学,更是有关技术发展的焦点。对于具历史及人文价值的黑白电影来说,为其添上色彩是一项重要的修复及现代化工作,然而那却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陈启峰介绍说,「其实现在是有一些方法为黑白电影上色的,但普遍都要透过人手指定画面不同部分的颜色」,而他的目标是透过演算法,将整个上色过程自动化,认出事物并作出合理配色。
全自动化比人手上色快更多
他解释,这需要透过深度学习方式对机器进行「训练」,首先要将彩色的影片变成黑白,让其理解在相同画面下,各事物对应黑白与彩色之间的关係,从而学习如何上色。至于实际运作方面,他拿出一幅来自1921年经典电影的截图解释,图中可见一对男女依偎草地;机器可以自动认出人的皮肤、草地等不同事物,为其填上适当颜色。
听到这裡读者可能都会想到,电影历史随时长达百年,哪怕当年一对主角仍然健在,恐怕亦未能准确回答昔日身上的穿戴颜色。「事实上衣物是其中一个非常容易错的地方,有别于草地之类有『正确答案』,衣服不论红色还是蓝色,在黑白电影中呈现出来都变成灰色,因此这类情况不求『正确』,只求合理、看得自然顺眼就可」。换言之,机器在面对这类不可考的情况下,仍需发挥足够的合理性,填上大众眼中「恰当」的颜色。
被问到研究进展情况,陈启峰分享项目已製作Prototype(原型),「得出的初步结果显示,我们合成出来的影片是更加逼真,而在自动化的情况下,将可完全撇除用家输入的步骤,对比人手肯定会快很多」。申请资助则是期望进一步优化系统,包括在颜色筛选方面再作改良,取得更大突破。
经费充足可支援更多研究生
陈启峰又提到,国家科研经费「过河」的措施,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已率先开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予港澳申请,对本港年轻学者而言帮助很大。他指,优青基金每项目资助额约有150万港元,远高于香港研资局的数十万元,经费更充足下意味可支援更多研究生津贴或设备,加上不需要与资深教授一同竞争,对于在学术生涯初期阶段、主要为助理教授的青年科学家而言,是很好的支援。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