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子问:「平生有什麽遗憾事?」我一定不加思索回答:「未学好书法,成书法大家。」这答案是真的,从小就喜欢拿起毛笔摹摹写写,小学五年级时,书法老师便当众表扬一番。可是,这老师并没深切地教导过我们。
那年,全港小学书法大赛,校内初选我入了围。老师规定,放学后,留校学习备赛。我和另一位同学日日「留堂」临帖一小时。然而却无一「专家」指导,我们两个小学鸡,只是临呀摹呀,幸而不用破费买纸,临了也没人「指正」。结果当然是,我俩名落孙山。
自此之后,我便明白,学习如盲人,没盲公竹怎办?后来看了罗尔纲的《师门辱教记》,更深信此理。
日昨看了一部书《启功教我学书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 年),顿为作者陈启智庆幸找到一位良师。启功的书法,我一见就喜欢。为何?我一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那笔法、行气、字形,就是有股吸引力。这「启功体」,连我不喜欢看的书,一见到他的题字,也就买了。陈启智自小喜欢写字。1964年,他考上北师大。在班上,已是个写得一手「好字」的学生。1969年文革时期,在北郊清河农场参加收梨劳动。一天收工回去,将草帽挂到窗户上,正准备洗脸,忽听得有人说:「这个『启』和我名字的那个『启』一个样。」陈启智一回首,「看见说话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先生,身材不高,面庞方正,笑容可掬,正用手指草帽上我的名字」,陈启智连忙上前请教。此「老先生」正是中文系教授、书法名家启功。于是陈启智和一些同志就跟启功学起书法来。那场景:
「没有桌椅,师生都盘腿坐在麦秸垫子上;没有毛笔,就用钢笔或塑胶笔;没有写字纸,我们就遵师嘱去小卖部买小学生用的方格本或横条本;没有教材,全凭老师的言教和示范。」
在此之前,陈启智的书法已备受称誉,有「写字先生」的绰号,「及至跟老师习字,方知自身之浅薄。在老师的书法面前,自己的字实在劣弱」,「一文不值」,「而帮助我彻底改变的能够圆我成为书法家之梦的」,「是中国书法泰斗启功老师。」
其后,他「登堂入室」,亲赴启功「陋居」学习。1997年学有所成,预备搞个书法展,亲请恩师题展名。启功非常高兴,并写字恭贺:「笔冢墨池,羲之献之。八法之路,百代之师。古为今用,念兹在兹。陈君启智,艺精学富。业广惟勤,名实相副。展览成功,视此题句!」
这部书,缕述了陈启智受业经过。是罗尔纲之后,另一部受教记,值得细览。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