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一文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并非由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兵不利」、「战不善」,而只是因为他们「弊在赂秦」,自取灭亡而已。于是,苏洵批评韩、魏、楚三国,竟期望以割地赂秦换取短暂安宁,结果「赂秦而力亏」,「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颠覆收场。至于齐、燕、赵三国,由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只能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战败,可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亦间接因赂秦而灭亡。最后,作者为全文总结,并提出抗秦策略曰:
呜呼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②;以事秦之心,礼③天下之奇才;幷力④西嚮⑤,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⑥。悲夫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⑧之所劫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⑩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11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2,是13又在六国下矣!
作者在文末提出六国抗秦的可行方法,包括:(一)拿赂秦的土地来分封有谋略的臣子,让他们尽心为国抗秦;(二)用赂秦的心思来招揽天下人才,礼贤下士,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出力抗秦;(三)六国不仅求自保,能够团结一致,联合抗秦;(四)审时度势,坚定志向,不要被敌人的威势所慑服。
然而,作者在全篇末句才提出文心:「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原来,六国为何破灭,如何得以不灭,根本都不是作者关心的重点。
本文旨在以史为鉴,期望藉六国覆亡的历史,论证向敌人屈服妥协的祸害,向宋室发出语重心长的告诫,警惕其莫再向契丹、西夏等外族採取妥协求和的政策,每年输银纳绢以图苟安,避免重蹈六国覆辙,对敌人忍气吞声,结果自取灭亡。全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文脉清晰,说理透闢,诚为议论文之佳品,其借古喻今之技巧,亦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译文
唉!(假如六国)以赂秦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士,以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抗秦,那麽我恐怕秦人(将害怕得)连吃饭也吞不下去了。可悲啊!具备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累的威势所胁迫,每天每月割让自己的领土,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被敌人积累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不及秦国,但还是有不靠割地而可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有广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那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