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业每况愈下,徐小明并不认为香港电影产业「已死」,只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变通、改革。「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创造了黄金一般的电影神话,有着不可否认的独特文化印记,但这源于那个时代的『英雄造时势』。当时的电影人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基础,也受了很多西方电影的影响,荷里活的工业也影响了当时我们的产业节奏。」
徐小明指从前是带着观众走,「战后和平是当时很重要的戏种,是『入世』的戏。从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直到多姿多彩的武侠电影,都充满了创意和精神符号。现在的年轻一代会比较重视一个快消和大数据,久而久之创意会丧失掉。」目前电影的市场是本末倒置了,「电影老闆们是在追逐年轻人,迎合他们的喜好,但以前我们是走在观众前面的。」
香港影人应多学接地气
徐小明认为内地的电影产业发展之快速是很让人震撼的,「虽然不敢说去和世界级的相比,但是他们步伐跨得太大了。」他称资源便存在于观众中,所以能够产生更大效应的创意。他时常被问道在内地拍戏会否感受「不自由」,徐小明摇头否定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地方性的掣肘,但不代表这就是没有自由,任何地方都需要协商。」他觉得香港的电影创作人不应该再去盲目追求某一些题材的所谓局限,而是放开眼界去探索更好的东西,「不要忽略了『背靠祖国,香港对外』。」
「香港电影要去学习如何接地气,因为香港影人的风格偏向于戏谑,香港的导演或者创作人员无法给内地的机构信心,敏感题材不放心畀你拍,我们应该好好去学习如何正视,然后再去协商。或者拍其他题材呀,其实很多香港导演在内地拍主旋律题材都很成功,值得借鉴。」他又批评现在电影圈过分盲目追求票房的数字,「投资者做生意无可厚非是要讲盈亏,但是公益、教育题材的电影却因此没有人涉及了。」
电影能有教化作用
「现在大家都觉得每当内容涉及家国情怀便很老套,这样便导致年轻人完全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件事情了。很大一部分香港及内地青年人都不能清晰知道我们中国的过去,这十分遗憾,从来不接触中国的文化历史,不了解现在的中国如何从艰苦磨难中站起来,就永远不会珍惜,不会感觉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他补充道:「教育没有注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确是香港的缺陷,我不是教育家,我只是一个电影人、电视人,我拍的戏还是保持我的原则,我的作品都是带有爱国精神、善恶分明的题材,这是我给观众的信号。记得有一次,一名解放军高级军官见到我时讲,因为在年轻时看了《霍元甲》,激起其保家卫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怀,所以就从军报国了,这句话令我非常感动。今后,我会用作品中的情节和感染力,让大家知道什麽叫忠义、什麽叫善恶、珍惜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方面我应该有能力做得到,希望仍有机会让我继续做这个工作。」
他认为单靠私人投资教育意义正能量电影是不实际,不单止香港及内地的政府都应当去提倡或资助影人创作正能量的影视题材,政府机构、良心企业应当成立一个基金的形式,增加正能量电影的创作量,在一年当中提供若干製作经费给有心拍这类题材的人,实际上也是一种商业运作,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既能够帮助机构的宣传,也能对中国文化有贡献。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