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来港生活逾十年近日进军艺坛,其父是赫赫有名的前法国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画廊以家族名字命名——Villepin,首展便带来法国籍华裔画家赵无极的个展,又时值大师诞辰100周年,与赵无极份属好友的父子二人,在新画廊中展出两代人所藏大师画作,不仅张张寄託与这位中国画家的交谊,作品更见到与寻常市场的不同品味。
採、摄:香港文汇报记者
陈苡楠 张梦薇 (部分照片由主办单位提供)
画中有情,有别于一般画展,此次展览名为《友谊与融合》,除让观赏者感受到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密切的关係,亦希望观者可一睹艺术家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与情感。即使多米尼克的外交以及政治背景更为大众所认识,但他的艺术品味却更倾向于一位儒雅的艺术阅读者,幼承庭训,其子亦爱画如痴,不过父子二人阅读品味不同,也开展出迥异的两套收藏模式。
「我们和赵无极彼此了解是因为友谊。对于赵无极来说,友谊让他谦虚下来,尝试去学习。」多米尼克在开幕仪式时提到赵无极的作品中主要有两种意义,第一是艺术给人们的提醒,另外一方面则是跨越不同界限的友谊。而友谊,正是两父子名下新画廊的核心价值。「我们希望展览呈现非市场上认识的赵无极,让观赏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建立与赵无极的亲密感。」潘雅德说。
多米尼克眼中的赵无极
在就任法国总理前,多米尼克与当时的总理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既是同事也是好朋友,他们不但喜欢中国,也对中国艺术非常感兴趣,而希拉克与赵无极同样是好朋友,并经常来到皇宫,因此多米尼克藉此机会与赵无极彼此认识。往后的周末赵无极与太太会经常与多米尼克一家人来往,共进午餐和晚餐,两家人互相都很熟悉对方。多米尼克忆述与赵无极最难忘的时刻莫过于2006年,赵无极与太太到自己家探访。当时的赵无极在绘画方面正遇上瓶颈,多米尼克就随意将画笔和颜料放在家里园子桌子上。赵无极因着瞬间的衝动开始挥动画笔,犹如很多印象派画家一样,随着自然的状态迎来了首次在室外的画作。
多米尼克庆幸当时的经历解开了赵无极心灵上的枷锁,让艺术再次给他带来快乐的感觉。而这也是赵无极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对于画家的身份感到自豪,并一直在追求更理想的状态。除此以外,由于赵无极与多米尼克一家频繁的相处,往往让多米尼克和潘雅德父子带来更丰富的话题。「我们喜欢一起讨论赵无极的作品,而且往往都会有激烈的争辩。」多米尼克本身参与政治,因此他偏向于从历史背景去了解赵无极的作品,他认为知道艺术家画画当时的状况很重要,因为用的手法、带出的影响、作品的效果与艺术家本身置身的环境有密切的关係。而潘雅德则着重于从宗教意义去看画作背后的信息,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信念如何将作品昇华至另外一种层次与境界。「我喜欢去看、去发现赵无极画作的核心部分」潘雅德说。
品味不同的赵无极
在与赵无极成为好朋友之前,多米尼克已经开始收藏赵无极的作品,他提到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对赵无极的艺术视角感到佩服,从赵无极创作的光刻开始收藏,然后再到水墨画、油画等各种艺术品。而多米尼克透露,第一件购买赵无极重要和有价值的作品是于1973年完成的《Hommage à Ren?? Char》 。多米尼克除了觉得作品富有动感,颜色和结构都很讲究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作品创作于赵无极七十年代的「蜕变期」,是赵无极丧妻一年半以后再次重拾画笔之作,作品见证着其画风出现戏剧性的变化。「我对赵无极所有创作都很感兴趣,因为我能够在他不同作品中找到独特之处,每一件作品都呈现了他的个性。」多米尼克形容赵无极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战争、国家改革等大事件他都经历过,但是赵无极不但没有被影响,反而继续醉心于在艺术上的追求以及在作品中寻求答案,观赏者可以从其作品中感受到他对这个核心价值的执着。
在多米尼克眼中,赵无极既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在巴黎生活,有一段时间甚至需要穿梭美国与法国两地,思想深受保罗.塞尚、保罗.克利、康丁斯基以及巴勃罗.毕加索等欧洲著名艺术大师的影响。最后他将这些元素结合、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达到了智慧与和谐以及对人性和艺术有透彻的认知,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赵无极其中一个的作品《10.05.62》甚为多米尼克所喜爱,他认为单凭这幅画就能证明赵无极是一个世界级的画家。它属于1962年画作,画的中间有巨型的「Z」,让人联想起赵无极名字的代表字母。另外,画作不但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特质,也体现了赵无极1957年到美国以后,受到欧美抽象大师如康丁斯基的影响,摆出一种抽象和印象派的姿态。而对于潘雅德而言,赵无极晚期2002年到2003年完成的作品《22.11.2002-10.12.2003》则是他最喜欢的,能够了解到赵无极晚年因为健康因素而开始回看、反思自己的一生。画中两座不同风格的山正正道出赵无极一生受多元文化熏陶、却又能互相融合的思想。「赵无极的一生有很多演变,它们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面貌,也从有形走到无形。」潘雅德提到赵无极的画风是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慢慢走向抽象,在这个作品中观赏者可以探索出其隐喻:中间有一座欧洲的山,而右下角的,则是有宋朝风格的一座山。这不但清晰地呈现了赵无极在传统上的追求,另外一方面他也跟欧洲的生活接上了轨道。潘雅德认为这幅画作最大的特色是画作中的光并没有聚焦于一点,反而散落在画的每一个角落,产生了很多焦点。「你会有不一样的角度去看画,从而找到新的意义。」潘雅德说。
市场仍未到顶峰
赵无极逝世将近七年,被问到其作品的价格在市场上是否已达顶峰,多米尼克坚决否定。他认为赵无极是一个跨越时空、打破时代隔阂的艺术家,作品放在任何年代都是前卫的,而且并非一朝一夕让人读懂,反之,观赏者,尤其是外国人,更需要一段长的时间去领悟作品,需要耐心、内心的宽度去展望。「前几年赵无极的作品在市场上进展得很快,但是我相信这个增长还是会持续的。」赵无极一生中只有约两千多幅作品,相比起其他艺术家来说比较少,多米尼克认为这也是让其作品价格保持一定水平的因素之一。
除此以外,赵无极的历程也为他的作品塑造出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风格,他既吸收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建筑师等艺术的养分,而且用中国人的视角在欧洲生活、对美国也熟悉,能够贯穿不同文化使得它们互相融合,是众多艺术家中比较罕见的。
「当你去看赵无极的作品的时候,灵魂会被提升、找到对问题的回应与答案,我相信这正是艺术最高的境界,它给你带来更好的生命。」在多米尼克心中,赵无极除了抒发自己的情感,也会与观赏者心灵对话,这亦是他作品珍贵的原因。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