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疫情反覆戏院再度关闭,不过远方也有好消息传来--由23岁新晋导演张林翰执导的短片《岛屿故事》(The Last Ferry from Grass Island),成为首部正式入选角逐康城影展Cinéfondation(基石单元)的香港短片。这是刚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电影专业毕业不久的张林翰所执导的第三部短片,他与友人一同成立的电影公司所开发及製作的电影作品,至今共获得逾50个影展提名。张林翰希望继续用短片记录香港消逝的故事,希望可以製作出更多引发普世共鸣的电影。 文、摄:黄依江
短片《岛屿故事》讲述退休的杀手阿海(张嘉年饰)以渔夫身份隐居离岛塔门,某天他的徒弟小马(汪洋饰)到来,奉命在末班船开出前索取师父性命。张林翰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港产杀手片,今次试图以一种有别于杀手片惯常风格的形式去致敬经典,抛却壮烈桥段、枪林弹雨,淡化豪情万丈与英雄主义,张林翰选择了看似轻巧的黑色幽默表达:「我对希腊电影很感兴趣,它表面一板一眼,但对白和潜台词总是意味无穷且有趣,于是就想到把这种处理方式嫁接到一个属于香港的故事上来。」
杀手片的衰落带来灵感
2017年张林翰执导过一部短片《搭枱》,讲述深水埗大排档的故事。早年间政府大量回收大排档牌照,那时全港大排档已仅剩20馀间,在拍摄期间,他还见证了其中一间店主的过世:「那种消逝就在你眼前,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所以我后来拍很多东西,都是为了抓住这种不停消逝的感觉,其实更像是某种补救。」
而《岛屿故事》的灵感,源于他涉足塔门岛的经历。那时他想拍一个关于离岛的故事,就去各个岛上勘景,一边寻觅灵感,直到去到塔门岛,清晰而强烈的感受出现了:「很难想像在半个世纪前,有千户人家住在这个岛上,我从闹市区过去,踏上岸见到破旧的广场、废弃的房屋,那种没落让我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落差。」看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港产杀手片长大的张林翰,曾自豪香港可以作为一个东方文化基地输出「江湖」的概念,而今杀手片的衰落也令他感到「消逝」无处不在,于是他重拾这个题材,「既要致敬,也要有延伸,让杀手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地域题材引发普世共鸣
「我走到每一个地方,都会有新鲜感。」张林翰生于广州,十几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曾经在北京、阿根廷、纽约求学,他喜欢辗转迁移的感觉,因为这给了他更多机会去观察不同地方的文化。儘管总是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去研究理解,但因「异乡人」身份,许多当地人所习以为常甚至忽视的元素,反而成了他的创作灵感。
大学期间,张林翰参与了短片《珍珠》的製作,这部在福建拍摄的讲述遗弃儿童的影片,后来在埃德蒙顿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国际短片奖」。张林翰清楚记得,《珍珠》在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首映时,即使观众看不懂中文,也一样会被片中母女二人的情感纠葛与联结触动。他深切感到电影的表达建立在人类共通的感情中:「所以重要的是剧本里跨文化的精神内涵,无论在什麽地方拍,都应拍出令其他文化语境中人也有共鸣的故事。」2016年,张林翰与自己的友人亦是纽约大学的学长苗华川成立了白令电影公司(Bering Pictures),以这条分隔亚欧和美洲大陆的海峡名字命名,也是希望可以製作出更多跨文化的作品。几年来,他从担任製片人中不断学习:「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很多导演会想到我所想不到的故事,我们在选择剧本时也没有明确标准,只要故事中的人文价值能够超越地域限制被人感受到,就会接下製作。」
盼政府重视新导演培育
公司的成立使他们摆脱了新导演各自为战的孤立状态,但个人的前途和公司的发展,对张林翰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近日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公布将会透过「电影发展基金」预留2.6亿元以增加本地电影製作和新导演及编剧人才的培育,提及这个消息张林翰很开心:「相对于欧洲而言,香港政府对于年轻导演的资助其实是不够的,比如有『首部剧情长片』计划,但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太多想拍戏的年轻导演往往要等很多年,很多人失去信心便转去了其他行业。今次政府给予的资金比想像中要慷慨很多,这确实是个很好的转折。」
他也提及近年来香港电影行业人才的流失,也是没有多少优质「香港故事」能走向大银幕的重要原因:「本地机会稀少导致谋生艰难,很多香港电影从业者都流向了内地,那里可以接到更多戏,但也导致原本想讲也能讲好『香港故事』的力量流走了。」儘管目前公司多製作短片,张林翰还是希望有天以长片打入院线。「目前希望把每一步走扎实,无论是做製片人还是导演,产出更多入围电影节的优质短片,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实力。」他透露,如果疫情能够顺利平息,今年年底他们将在台湾开始製作属于自己的第一部商业长片。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