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我们一班少年朋友,迷上了看书,什麽书也看、什麽书也塞进小小的脑袋。那时最迷的是李敖,有关李敖的都喜欢去追查。在他的《历史与人像》中,扉页印上「怀念尚勤」四个字。谁是尚勤?我四处查问。有位大哥哥说:「尚勤是个女的,叫王尚勤,是王尚义的妹妹。当然,也是李敖的女友。」既是「怀念」,不是死了,就是跑了。事后得知,是跑了。而死了的,是她哥哥王尚义。
王尚义(1936-1963),他的书《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一早买来看了,一知半解的。但当年,他已被誉为「台湾的天才」。学的是医,爱的是文学。在读书时,已写下不少作品。一个学医有成的青年,竟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在《野鸽子的黄昏》里,有一辑家人和朋友的怀念文章。王尚勤在〈生与死〉中说,他「对医学没有兴趣」,他爱思考,爱文学艺术,「他宁愿徘徊在哲学系的课堂里而不愿上解剖课」。王尚义学医是个悲剧,虽然捱到毕业,但自己却成了医学院的病人,他的死,据他父亲的描述有两大原因:
一、死于学医。他在填写入读志愿时,「因对大学科系内容不十分详细」,也没细细思考,孰料他考试成绩颇高,被分发到台大医学院。当时「他本人也很高兴」 ;入学后,却发觉没有兴趣,屡想转系,但为亲友所劝阻,他父亲「尤为反对」。为了父亲,王尚义在「极端痛苦中,苦读了七年之久,精神之虐待,身心之损伤,不可以道理计,疾病就由此生」。
二、死于庸医。在读书时,王尚义已病。在台大附属医院诊治。某内科权威医生「对其曾看过六年之久,迄未看出真正病症,总是以胃病下药。」未见起色,「出外求治于中山堂某德国博士,也以胃病诊治。」「自始至终,未曾有人注意到肝病。一误再误,非死于庸医而何?」
王尚义母亲说:「他的全身变成了黄色。他自己认为是黄疸病,并不感到严重。」1963年8月7日入院,8月26日便离世了,年仅26岁。他「弥留时没有喊过一声爸妈。他一定在怀恨爸妈造成的过失,他更没有喊过一声教授同学,他恨他们贻误了他的病。」
当年为他诊治的医生,和探望、医疗过他的教授、同窗,简直是「庸医」。
他死后,作品陆续面世。读者无不为这位文学天才而痛惜。李敖大他一岁,在《历史与人像》的〈自序〉后署着写作日期:1963年8月18日,在王尚义离世前8天。
《野鸽子的黄昏》除悼文外,是小说、散文和他的女朋友给他的情书合集。1969年初版,一直畅销,印了又印,10馀年间,销售达40馀版。〈改版小引〉中说:「已搬上银幕拍成电影」,这部书如何能改编成剧本?我十分好奇,有谁能言告我?文章来源:亲抵制江娱乐:www.xjj678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