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旷日持久,正当人人都在期望疫情早日结束生活重回正轨时,另一边厢,相关业界人士已开展了后疫情时代关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讨论。疫情影响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暴露了本地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建筑设计的种种问题。倘若再有世纪疫症来袭,香港是否有足够抗疫能力及反弹能力(resilience)?记者採访不同持份者,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设计及规划出谋献策。
之前探讨了香港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听取不同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希望在往后能够齐来打造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提升市民生活质素。事实上,疫情期间,为了防止病毒传播,不同城市都实行多种措施,例如为了防止人群聚集,临时变换道路的用途,改变市民通勤的方式。香港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如限聚令、禁堂食令以减少社交接触,与此同时也应思考香港的城市规划该何去何从。正如有城市研究者撰文提到:「建筑与规划从来都是回应时代最重要的议题。」因此记者特别採访城市规划师,看看当前城市规划如何做得更好;也有园境师和建筑师指出打造绿色城市的重要性,有意见认为经过今次疫情,有必要检讨《建筑物条例》。
疫情期间,各个城市都推出不同防疫措施,例如把道路划成或扩建自行车道,鼓励市民使用单车通勤,避免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像伦敦、巴黎、米兰以至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等城市都有相关措施。此外,还有像「15分钟生活圈」或「20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也在疫情下成为热话,即让人们在15或20分钟以内的行程解决生活所需,减少长途出行,有官员表示这些措施将来亦会成为常态。回到香港,过去大半年疫情反覆,为了截断传播链,市民选择居家工作,政府亦实行限聚令等措施,但关于针对临时城市改造的措施,则相对较少。不过,回溯历史,因百多年前发生在香港的一场疫情,对往后本地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当时太平山一带有众多华人聚居。由于衞生环境恶劣,疫情特别严重。眼见情况一发不可收拾,当年的港英政府决定收购该区的楼宇,清拆民居,并将之夷为平地,改建为公园,即现时的卜公花园。1903年,政府通过首个《公共衞生及建筑物条例》,对于房屋的通风、屋与屋之间的距离等都列出相关规定。《条例》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往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其实,近几十年来,香港经历过不同病毒的侵袭,包括禽流感、猪流感、寨卡病毒等,其中又以2003年的沙士最惨烈。然而,由于沙士爆发时淘大花园成为重灾区,因此当时焦点都在如何解决肇祸的「U型渠」。而且沙士持续的时间未如新冠肺炎般长,当年未有引起对长远城市规划的讨论,也未有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建筑物条例》。不过,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旷日持久,影响深远,也迫使我们直视及检讨现时城市规划的不足之处,趁此改善。若未来再有世纪疫症发生时,城市也有足够的抗疫力。文章来源:新锦江娱乐:www.xjj698.com